动态信息
陕西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报告 |
[ 来源:省知识产权局 | 作者:本站 | 发布时间:2023-06-21 | 浏览:946次 ] |
2022年,省知识产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2)》,制定《陕西省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工作指引(2022年度)》,统筹谋划和实施了一批推动全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陕西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健全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体系 加强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落实衔接,做好我省知识产权工作顶层设计。2022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领导就知识产权工作批示达76次,对高质量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提出了更高要求。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接续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深化局省合作,起草《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实施方案(代拟稿)》,推动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共建工作。 推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提高全省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推动知识产权地方综合立法,完善《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草案)》《陕西省专利条例修正案(草案)》,报请省政府列入2023年立法计划。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落细落实,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局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落实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制度。对于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严格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2022年,根据工作实际共废止《陕西省关于加强商标国际注册工作的意见》等3个规范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组织安排以宪法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核心内容的专家讲座和宣讲活动,先后邀请专家作《商标、地理标志工作中的法律热点问题解读》《商标法律制度》《行政处罚法》等专题讲座。在渭南市举办全省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班,加强对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本领。 二、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 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制定《陕西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地方标准》。瞄准“卡脖子”领域关键技术,指导创新主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利布局。以陕汽、西北有色院等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为引领,连续两年,安排近1600万元支持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29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结项13项,新立项16家。13家结项单位经过1年期的高价值专利培育,2022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877件,较2021年增长了73%,效果明显。支持西安市建设“秦创原专利申请前评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全流程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体系,完成专利申请前评估4587件。 举办高价值专利大赛。创办首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赛助研、以赛提质、以赛促转,促进高价值专利项目在秦创原落地转化。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安康市、杨凌示范区设立了8个分赛区,共征集省内外350个项目,直接参与秦高赛的单位有300多家。进入复赛的105个项目中,涉及高价值专利131件,PCT专利2件,累计专利转化约1.57亿元;进入决赛的16个项目经第三方评估机构估值,达14.04亿元。 扎实做好专利奖励工作。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我省获金奖1项、银奖2项、优秀奖26项,数量为历届最多,得到了时任省长赵一德、副省长叶牛平的批示肯定;省专利奖评定98个授奖项目,有效彰显我省创新发展成效。 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在全省持续开展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工作,2022年建设16个商标品牌指导站。积极探索商标品牌注册、保护、运用、管理、推广新路子,面向企业、产业和基层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指导和服务,先后赴宝鸡、渭南开展座谈指导当地区域品牌建设。参与省商务厅陕西老字号认定工作,指导开展“陕西好商标”评价工作,提升我省商标品牌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2022年中国品牌日之际,开展发布2021年“陕西好商标”名单和陕西“中国精品”名录等系列主题活动。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培育。持续推进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申报工作。2022年,富平柿饼、岚皋魔芋、镇巴腊肉、汉中仙毫等11个地理标志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推进地理标志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2022年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商洛丹参》等3项标准,立项地理标志相关标准8项。开展地理标志标准化课题研究,完成《陕西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指导推动宝鸡眉县建成全国首家省级地理标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眉县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我省在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达到3个。安康市编制《安康市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白皮书》《安康市地理标志宝典》。 2022年,我省共获授权专利7937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963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2.2%,占全省总量的23.9%。2022年,我省PCT专利申请542 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7%。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2069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1.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0.762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717件;全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0253件,同比增长17.0%,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7.653 件,同比增长17.0%。首批建设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20个,其中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5家单位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全省创新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我省商标注册申请147629 件,商标注册108603 件。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有效商标注册714827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2%。全省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截至2022 年12月底,陕西省有效地理标志商标155件,累计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6个。我省核准使用专用标志企业达620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用标企业328家,地理标志商标用标企业292家)。 2022年全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公告165件,其中西安162件,咸阳3 件。 三、创新工作举措,推进知识产权高效能运用 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制定《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方案(2022-2025)》,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2022年确定168家企业列入贯标计划。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优势企业65家,新增省级示范企业13家,省优势企业25家。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研发方向,安排600万元组织实施20项科创企业赋能项目,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 推进质押融资引入金融活水。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陕西银保监局制定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三年行动方案》,促进质押融资政策红利向园区延伸、向企业直达,西安、渭南、汉中、商洛、杨凌等多地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省知识产权局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秦创贷·知惠贷”质押融资产品,启动商标质押助力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2022年,全省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数968件(居全国第六位),全省商标质押合同登记数26件,专利、商标质押贷款总金额42.34亿元,近800家企业通过质押贷款获得资金。宝鸡市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等7个险种工作,新增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等3个新险种。 促进转移转化赋能创新发展。实施专利导航促进双链融合。制定《陕西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集中攻关,组织制造业实施24项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工信厅、省财政厅举办陕西省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成果发布会。创新实施陕西省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项目,在专利密集型产业领域支持培育企业16家。实施专利产品备案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工作。西安经开区建设稀有金属增材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西安高新区建设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提升产业知识产权资源整合与战略运用能力。承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展团,组织来自陕西、内蒙古、江苏等16个省(自治区)的87个项目参展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项目以农业领域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为主,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我省中国专利奖获奖项目参加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无锡设博会等展会。 持续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实施2022年陕西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从提升专利转化供给侧能力、拓宽专利供给渠道、建设产业专利运营(中心)、服务科创企业专利运营、知识产权金融等方面,多措并举提升专利转化效能,组织实施省级项目51项,转让许可专利4842次,省内中小企业受让专利3614次,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十项措施》,持续推进“培育一个品牌、围绕两项工作、建设三个中心、强化四项服务”,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秦创原发展。西安、汉中等地举办系列“秦创原·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促进专利共创共享。2022年4月,陕西创合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知识产权运营生态进一步优化。 加强地标运用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开展陕西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立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11项。深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宣贯和工作指导,提高我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核准使用改革实效,提升地标品牌价值,用标核准周期缩短至30天,我省地理标志用标市场主体由2021年底的488家增至619家,试点工作被国家局评定为优秀等次,在全国12个试点省份排名第三。“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汇编》。 四、贯通全链条,强化知识产权高水平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印发《2022年全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从强化工作基础、突出主责主业、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四个方面14项任务对我省2022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作出具体部署。制定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落实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责任。加大涉及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外资企业等重点企业专利侵权纠纷办案力度,2022年全省专利纠纷案件立案330件,结案328件。加强对市(区)执法业务指导,发布我省2021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举办2022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评审,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案卷及优秀文书评选活动。为规范全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行为,提高我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质效,制定《陕西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程(试行)》。组织市(区)参加国家局查处商标违法案件中驰名商标认定申请材料线上申报操作视频培训会,及时统计更新涉驰名商标相关信息,加强驰名商标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加强与相关省份、区域的协同保护。落实《黄河生态经济带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发布9省(区)地理标志重点保护清单。省知识产权局与省检察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意见的会议纪要》的通知,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的协同配合。深入贯彻落实《商标侵权判断标准》和《商标一般违法判断标准》。与省贸促会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我省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工作手册,设立“一带一路”涉外维权西安分中心,开展跨境电商知识产权规则研究,防范知识产权风险。联合省贸促会对秦创原入驻企业进行调研座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针对企业需求举办“知识产权热点问题透视及原创认证保护”、“秦创原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培训班”。与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12315举报投诉办理工作的通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聚焦重点实施精准保护。深入开展陕西省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印发《关于做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知识产权保护赛时保障的通知》,坚持严打快打、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加强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全省驰名商标信息更新工作,摸清底数,严格保护,维护商标权利人合法权益。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在铜川市、西安市雁塔区、宝鸡市高新区等8个市、县、园区开展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引导要素集聚。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净化知识产权市场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2022年2月,省委编办批复设立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60名;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建设国家级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保护中心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硬件保障、人员招聘等各项建设基本完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设,对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发挥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省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遴选和履职有关规定(试行)》,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组建我省首批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人才队伍,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人才技术保障。制定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鉴定工作的通知》,积极推动我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鉴定工作体系,促进知识产权鉴定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举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宣传、培训、咨询、展示等系列活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110余家。开展全省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调查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评估。组织开展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执行情况督查检查工作。在2022年中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中,陕西得分92分,为全国优秀等次。 五、夯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基础,实现知识产权高效率管理 加强对市县(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建设工作。组织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试点申报工作,西安市、西安市碑林区、西安高新区分别获批成为西北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示范县和示范园区;宝鸡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城市;西安市雁塔区、韩城市、渭南市富平县(地理标志类)、宝鸡市眉县(地理标志类)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县;宝鸡高新区、咸阳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截止2022年底,全省各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城市、园区和县(区)达到43家。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和《陕西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人才规划》,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陕西)基地,面向全省各设区市组织开展“订单式”培训,全面提升全系统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知识产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准确把握国内外知识产权宏观形势,读懂、吃透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切实提升我省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格局。办好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大型活动。宣传周期间,首次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设区市宣传周重大活动纳入全省宣传周活动方案。省知识产权局与国际知识产权局高规格、高质量举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宣传提质增效,在学习强国陕西平台开设了“知识产权小百科”专栏,截至2022年底,共发布了183期。扎实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工作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面向创新主体、机关部门、高校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采取线上线下多样化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 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供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行业监管。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关于持续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的通知》,指导各市(区)做好专利代理案件协助调查和商标代理行政处罚工作。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相关行为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召开代理机构行政指导视频会议,通报涉嫌非正常专利申请相关情况,部署非正常申请核查整改工作。及时查处国家局转送的案件线索,通过提醒谈话、约谈整改、检查监督、行政处罚等方式,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专利代理违法违规行为,对相关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制定《专利代理机构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办法》(试行)。初步建成“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用监管平台”。加强代理行业日常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印发《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做好2022年知识产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2022年专利代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的通知》,指导市区开展商标代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成立陕西专利代理师协会和陕西省商标协会。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咸阳、延安等4市向国家局提交增设商标业务受理窗口申请,推动设区市商标受理窗口全覆盖。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以正面清单的方式,统一向社会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服务内容,使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及获取途径一目了然,便利各类主体获得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开展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辅导工作,根据《陕西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指南》,协调3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机构和2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对我省15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含3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开展点对点辅导工作。强化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协同,提升公共服务合力。召开全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主干网络节点交流研讨会,指导主干节点统筹资源、高效协同、分工协作,打好引领示范的组合拳。组织参加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分享活动,促进互学互鉴、学用相长,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汇聚数字资源服务乡村振兴进行经验分享”案例在第二批活动中进行经验分享。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员实践基地,我省迎来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 加快建设陕西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一期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开发的“灵琐”检索系统上线运行,基础功能向社会公众公益开放,有效降低获取公共服务的成本。开发陕西知识产权信息云服务系统。陕西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联合知识产权出版社,共同开发陕西知识产权信息云服务系统,更加精准快捷满足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需求,为创新主体提供了便捷、专业的数据支撑。强化数据集成,加强信息利用,编印《陕西省县(市、区)知识产权状况统计分析报告(2021年),增设高价值发明专利市(区)情况统计。 |